白癜风患者同享健康礼 http://m.39.net/pf/a_5777848.html看黄世忠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关于资产减值,黄教授的结论让我云里雾里,不得不再次上知乎找答案。
不管你有没有看懂,反正我是没咋看懂,不说了,还得多看几遍呢。
另外,8月1日的送书活动,不要忘记了,规则详见昨天的文章。
关于资产减值和递延所得税,网友的回答:
会计上确认资产减值的结果,就是会在当期减少会计利润。
但是,会计上确认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是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因此在当期就需要进行纳税调增。纳税调增的结果,从会计角度看,就是需要“多交税”。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所得税费用”在不考虑永久性税会差异的情况下,应该与“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成配比关系(配比原则的体现)。
由于税务与会计差异导致的“多交税”,正常情况下,后续在资产处置、销售等情况下是可以弥合差异从而实现对“多交税”的抵减,所以这部分“多交税”相当于提前支付出去的款项,类似于“预付账款”,应该是属于一项资产,所以可以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
但是,如果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因为后续长期亏损等原因,可能导致“多交税”不能得到抵减的,则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也是会计上“谨慎性原则”的体现之一吧。
下面,以固定资产减值为例说明一下财税处理。
1、会计上确认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由于税务上对于“资产减值损失”不得税前扣除,当年应进行纳税调增。因此,在计提减值年末的时候,需要根据对固定资产的纳税调增金额,确认递延所得税: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纳税调增金额×适用税率)
纳税调增金额=资产减值损失-(税务折旧金额-会计折旧金额)
(说明:税务折旧应按照减值前的计税基础进行,会计上折旧按照减值后账面金额折旧,在相同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下,二者会存在差异)
3、以后各期,由于税务折旧金额可能会大于会计折旧金额,需要进行纳税调减,从而实现对“多交税”的抵减,因而应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4、固定资产处置的时候,会计上按照账面价值(扣除减值准备)计算处置的“资产处置损益”,而税务上是按照计税基础来计算处置的利得或损失,通常情况下税务的处置收益会小于会计收益,导致从会计角度看“少缴税”,也即是对前期“多交税”的抵减,因而应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通过上述过程,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造成的税会差异,就会在固定资产处置的时候得到弥合,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也会全部冲减完毕。
说明:上述会计分录中确认或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实务中不会这样单独做,而是会和确认“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等合并做。
关于资产减值,网友的答案:
企业之所以需要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基于谨慎性原则考虑,防止高估资产。
关于资产减值,最重要的知识点是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时计入哪个科目、减值是否可以转回这三个问题。
一、计提减值
1.存货的减值
如果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2.固定资产的减值
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无形资产的减值
如果无形资产(包括使用寿命确定和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4.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
如果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允许提折旧、不允许摊销、不允许提减值准备。
5.商誉的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减值准备
6.长投的减值
如果长投的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7.金融工具的减值
如果金融工具的预期信用损失大于该工具当前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账面金额,企业应当将其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
债权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的减值: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
应收账款的减值: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其他金融工具的减值: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合同资产减值准备
租赁应收款减值准备
预计负债(用于贷款承诺及财务担保合同)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不计提减值准备。
8.合同成本的减值
如果合同履约成本和合同取得成本的账面价值高于可回收金额,超出部分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并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合同取得成本减值准备
9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
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不需要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的分录。
10.持有待售资产的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持有待售资产减值准备
11.使用权资产的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使用权资产减值准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